[民生热点]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小知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梧州来自: 中国广西梧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全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排除中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 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 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3. 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4. 失落: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
5. 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6. 叛逆: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常见原因
1.教育高压。由父母过高的期望值而给孩子带来的焦虑感,也是常有的事
2.家庭不和谐。家庭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关系的不和谐,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也大于正常和谐幸福的家庭。
3.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攻击或暴力是一种学习得来的反应。家庭与社会是青少年获取攻击性行为模式的重要来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于家庭,呈现于学习,危害与社会。
4.缺乏沟通。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之一。青少年了解新事物、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阻碍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导致青少年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中小学生自我调节方法
1.呼吸放松法。吸气。缓慢并深深地吸气,约4秒钟使空气充满胸部。呼吸应均匀、舒适而有节奏;抑制呼吸,把空气吸入后稍加停顿;呼气,要自然而然地,慢慢把肺底的空气呼出来。注意放松的节拍和速度。
2.思维转换法。没有最糟糕的事,只有最糟糕的看法,只要改变糟糕的看法,就能改变糟糕的应对方式,从而取得乐观的结果。在面对压力出现焦虑时,要学会时刻提醒自己,把自己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化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
3.能量发泄法。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不能适当地书输泄容易影响心身健康。所以,在不良情绪困扰我们的时候,在适当时机,该哭时应该大哭一场,心烦时可以找好朋友倾诉和吐槽;情绪低落时,可以唱唱欢快的歌
4.音乐调节法。医学表明,多听音乐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技能,解除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消除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老师可以怎么做
1.巧妙暗示,树立自信。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以各种方式: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看似不经意的表扬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老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我们有羡慕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学会悦纳自己。
3.善于疏导,培养情感。老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心理现象,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消极、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指导学生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容事,情感丰富。
4.组织实践,锻炼意志。学习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炼,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识,行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家长可以怎么做
微信图片_20231011091506.png
1.倾听孩子说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鼓励夸奖有方法。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4.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5.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家校合作,齐心协力,关注孩子的性格、情绪、意志、品格、兴趣爱好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们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享受好人生!家校共育的路很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借助彼此之力共同点亮孩子的心灯,照亮他们未来的漫漫长路!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找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