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铭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抗击后金的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功绩显赫,其后被奸党陷害,蒙冤受屈而惨死。其一生大起大落,忠君爱国,正气浩然,千古传颂。然而关于他早年的经历及其家人情况却鲜为人知。本人根据有关史料,对袁崇焕在平南的历史作一些考证。 袁崇焕本人的记载 要说袁崇焕在平南的经历,必须提到白马圩。 白马圩是平南县西江边的一个小圩,座落在辰岭、蒲阳崖、状元河和西江的交界处。白马圩原名东濠圩,意即该地东边有条深河沟,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圩。五代十国南汉时期,平南鹏化人梁嵩以一首《荔枝诗》高中状元,官至翰林学士,因不满南汉皇帝刘龑的暴虐,辞官回龚州(平南),行前向皇帝请求免除龚州一年丁赋。梁嵩回到东濠河时,适逢山洪暴发,马惊船翻,梁嵩溺水身亡,马则游上岸,长嘶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而亡。后人因白马的忠义改东濠圩为白马圩,东濠河改为状元河,在圩边建白马庙纪念梁嵩状元,后改称状元庙。 白马圩地处水路交通要道,历史上曾是西江航运的枢纽,这里有海关的厘金局、驿站、炮台,航运十分繁荣。明朝时,很多外地人来白马经商谋生,袁崇焕的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来到白马的。 袁崇焕的曾祖父袁大郎,是广东东莞县水南乡袁屋墩人,生有二子,长子袁红瑁(字世祥),次子袁红珩(字耀祥)。袁红珩生有三子:东海、东山、东轩,东山生崇煌、崇輝、崇熠、崇烘,崇熠生端一、鹄宸。端一迁藤县新白马,鹄宸迁平南县六陈镇桥背村。袁红瑁即袁崇焕祖父,生子腾、子鹏,子鹏生崇煜、崇焕、崇灿。袁世祥在东莞水南乡开木铺,由儿子袁子鹏出外采购木材。袁子鹏多方打听到叔父袁红珩有个曾孙叫袁端一早已迁居广西藤县新白马莲塘村,是个殷实人家,他家对河平南县白马圩有个海关,西江的木材都要通过海关办手续才能到达广东,是个木材集散地。因此,袁子鹏就以袁端一家为立足点,经常到平南白马采购木材。由于袁子鹏做生意精打细算,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为东莞木材的经纪人。不久,袁子鹏将一家迁平南白马定居。《袁氏家谱》(袁崇焕继嗣元孙袁炳乾隆四十九年撰)中写到:“(红瑁)公长子游粤西山川兼贸木材,定居平南白马”。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1、《游雁洲》诗 袁崇焕随父亲、祖父到平南白马,生性聪敏好学,少有大志,尝以梁嵩状元等古贤人激励自己。曾在平南考童子试,被人攻讦,失去考试资格。袁崇焕父亲找到对岸兄弟袁端一,让他为袁崇焕办个藤县籍贯,让端一称崇焕为嫡叔。这样,袁崇焕成了藤县的秀才,以后他中举人和进士,都是用藤县籍。关于这件事,袁崇焕作了《游雁洲》一诗,诗中很明白地说明了改籍藤县考试的经过。 游雁洲 平南县治前河中常有雁,邑人以雁多少为科名征。 雁信连宵至,洲边与往还。 阵遥鹏欲化,队整鹭同班。 烟水家何在,风云影未闲。 登科闻有兆,愧我独缘悭。 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攻讦,今改籍藤县,故云。 《游雁洲》一诗,存于袁崇焕遗留的书稿《乐性堂文集》。 2、《重修白沙三界庙疏》 袁崇焕自投身戎行后,东北边境长期处于警备和战争状态,军情紧急。他的父亲袁子鹏病故,同时嫡叔子腾和崇灿兄去世的丧事未办理,袁崇焕心急如焚,三次乞假奔丧守制都不获准,袁崇焕遵旨回任,对后金实行坚壁清野,屯田积粮。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和天启七年五月,袁崇焕连获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东北边疆稍定,加上他数载奔忙,积劳成疾,于天启七年七月向皇帝上《乞休疏》,获准回籍调理。 袁崇焕首先回到祖籍东莞水南乡袁屋墩居住。在袁屋墩,他为家乡的三界庙撰写了《重修三界庙疏》,疏文写明为“里人袁崇焕谨撰”,撰写时间是“天启七年腊月十八日”,下的官街是:“钦命巡抚辽东、山海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从二品服俸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此外,袁崇焕还为当地父老写了《募修罗浮诸名胜疏》。疏中说:“罗浮洞天,去余家不下四十里”、“去冬余告归”、“未抵家,而明主促之再出,使者络绎道路。两旬席不暇暖,又塞上征夫矣”这篇疏充分说明袁崇焕的老家是东莞水南乡袁屋墩,而他的家是平南白马,同时他在东莞二十天,已是明主掌控天下,即崇祯帝登基。 袁崇焕在东莞呆了二十天后,即赶回平南白马。当时,白马圩乡亲正在重修白沙村三界庙,大家请袁崇焕撰《重修白沙三界庙疏》,他因家遭惨变,心情不好,就不另写疏文,将在东莞为重修三界庙写的疏文略为修改,交给当地父老。疏文时间为“崇祯元年夏月初七日”,署名是“里人袁崇焕谨撰”,官衔署“钦命巡抚辽东、天津、登莱军务所司,加二品服,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从《重修三界庙疏》和《重修白沙三界庙疏》两份疏来看,时间相差几个月,地点不同,官衔不同,由此可见,三边总制和兵部尚书两官衔是袁崇焕回到平南的时候新封的。 两本族谱 袁崇焕含冤而死,其本族和袁端一族自然受到株连。据《崇祯长编》载:“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袁崇焕一家母亲因年老免流放,妻黄氏跳水自尽,崇煜与崇焕八岁的女儿等被流放到福建邵武县;堂弟崇烨一家被流放江西信丰县。端一一家也被徒江西信丰县。后来袁崇焕被流放的一家人一去无消息,其小女也没有下落。袁崇焕堂兄崇烨三十余年后,从江西信丰回白马,其祖宅、山田等已失,无奈到平南县城乌江口寄宿谋生,年近六旬娶妻生一子鹄云,鹄云生史爵,史爵生元亮,元亮生二子,长子幼殁,次子袁炳。 袁端一一家流徒江西信丰县袁端一后代后来只有端一的次子长卿和四子惠卿的儿子俊福活首回来,在六陈榄霞村、思旺下芦村等地居住。 六陈镇桥背村袁氏宗支因怕抄家,也外出避祸。 袁崇焕获平反昭雪后,其继嗣元孙袁炳获授江西狭江县丞,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在狭江县内阁学署撰《袁氏家谱》,将袁氏来龙去脉阐述一清二楚。该族普现存平南县博物馆。 袁端一的族人袁成谟在平南县六陈镇榄霞村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撰写《袁氏族谱》,记述了其袁德亮的始祖住藤县白马新圩及后来迁居各地的情况。该族谱由榄霞村人袁人和收藏。 三、《平南县志》记载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6年)修撰的《平南县志》记载:“袁崇焕,字元素,祖籍东莞,父子鹏徙平南白马村,与藤县接壤。万历丙午,崇焕由藤县籍中式举人,己未成进士,授邵武知县,累官兵部尚书,督师蓟辽。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腮上事,晓具厄要情形,以边才自许,督蓟辽军务颇著绩,死非其辜。事详明史中。崇焕无子,今其宗支子姓、田园庐墓犹在平南云。” 乾隆平反诏书和平南回覆 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乾隆帝披阅《明史》,发现袁崇焕的冤案,感慨万分,遂下诏平反昭雪,“着广西巡抚查出袁崇焕后裔,量材录用,以奖忠良”。 乾隆年间《平南县志》记载,当时平南“知县缪琪奉行查明,具覆上台牒称:‘袁崇焕无子,惟查其族内有继嗣元孙袁炳,现居平南城中’”。 袁炳任狭江县丞告老归休后,回到平南乌江口,难以谋生,迁大安路塘。住不久,又迁大安溪头村,袁炳在此去世,葬溪头山。因不安定,袁炳后人最后迁至六陈桥背村,与其本宗支兄弟聚居,直到现在。 五、袁醴庭十六首诗 六陈桥背村人袁珏,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曾中举人,进士,在今百色一带任过职,后回家读书著述。他对袁崇焕的战功和为人极为赞赏,对他被诬害惨遭酷刑,连累无辜家族深表同情,作了《明督师袁元素先生》诗共16首,读来令人感慨。其中第一首写其家世及才能,最后两句“志乘至今传两地,田园犹在不须争”。袁珏在原注释中“(1)先生东莞人,今庐墓遗址与后人俱在平南。……(2)其后人现藏一大纛,长丈许,中绉五龙,血渍过半,盖当时军中物也。” 六、留存遗迹 袁崇焕在白马的故居遗址有两处: 一处在白马圩江边码头。码头顶是崇焕的故居,故居很宽,一部分做住宅,一部分作商号,后来又划一部分做客栈,商号名“西堂”,是袁崇焕祖父袁世祥起的名,也是他主持经营这个商号,故后人尊称世祥为西堂公。门口的码头又称西堂码头。袁世祥还在码头边立了一块石碑,刻“西堂”二字。 另一处遗址在白沙村。原屋是两座两廊的青砖瓦木结构的平房,屋前一个大草坪,再向前是鱼塘,又称白饭塘。旁边的田野中间一柱石笋屹立,高丈余。 袁世祥在白马圩设店经营,专营苏杭布匹,质优价廉。由于善于经营,童叟无欺,生意兴旺。不久又开一间客栈,兼营木材。由于袁世祥待人宽容大度,慈善为怀,从广东来的人多数到此落脚。 袁崇焕归家省亲期间,在白沙村建了“三边总制”坊。据现今当地八十多岁的老人介绍,“三边总制”四个字是繁体凸形大字,字径高约尺二,字画宽寸半。全坊质地是石灰石打成,其结构是四石柱三石板出榫卯合而成,中间二柱高,旁边二柱稍低,柱扁形,柱两旁为扁形半边葫芦石护柱,三门均有石门槛,整个牌坊十分壮观。因为道路泥泞,袁崇焕将白马圩口至西江岸边的道路都铺上一米宽的石板。当地人不叫它做“三边总制”坊,而是叫石门。这个牌圩于1943年9月被毁坏。1986年,平南县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了总制三边坊,与梁嵩状元的遗迹合称白马双英。 袁崇焕回白马调养那年天大旱,农田失收,农民拖儿带女四处逃荒乞食。袁崇焕看见乡亲遭难,心甚怜悯,决定在他家门口不远的鱼塘边的大地坪,为乡亲们施白饭,赈济好几日乡亲的饥困,乡亲们吃了饭都到大塘洗这洗那,人们就把它叫白饭塘。至今还把这口塘叫白饭塘。 七、广西巡抚梁章钜的考证 道光年间,广西巡抚梁章钜对袁崇焕籍贯作了严肃而缜密的考证,他在所辑广西唐以来来名人诗集《三管英灵集》卷七袁崇焕诗前按语说袁崇焕“平南人”。他作的结论是:袁崇焕祖籍东莞,实居平南,寄籍藤县。 综上所述,我认为袁崇焕应该是祖籍东莞,实居平南,寄籍藤县。广西巡抚梁章钜对袁崇焕籍贯的考证是科学合理、令人信服的。
|